道歉的力量

韓明麗2025-04-10 08:27

韓明麗/文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,親子關(guān)系的和諧與否往往取決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。然而,許多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,向孩子道歉,有時是修復親子關(guān)系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關(guān)鍵一步。

還記得咱們前面說過的小凡的故事吧。小凡本來學習狀態(tài)不錯,可是爸爸在他考試前幾個月,拍著胸脯說,能通過關(guān)系把他送進市重點高中。小凡聽信了爸爸的話,學習的勁頭一下松懈下來。最后,小凡考試沒考好,爸爸也沒能把他送進市重點,他只能去三四線城市的一中上學。那學校管理特別嚴格,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得起床,還得跑操,小凡直接就不去上學了。

小凡的媽媽為了讓他重新回到學校,想盡了辦法。她甚至讓他去國際部試讀了兩個月,可小凡還是不適應(yīng),又回了家?;氐郊液?,小凡把自己關(guān)在房間里,整天戴著耳機,把音樂聲音開得特別大,白天幾乎不出門。媽媽說,這孩子都一兩周沒出門了,連臥室門都不出。她想跟孩子說說話,可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對外界的一切都關(guān)閉了“大門”。

“我都怕他從早到晚的不出門,萬一餓死了咋辦?!蓖砩纤X的時候,媽媽只能把自己臥室門關(guān)上,在廚房留點吃的,希望他餓了會自己去拿點吃的,自己的臥室門關(guān)著,他也不用怕見到爸媽感覺“自己失了氣節(jié)似的”。

媽媽說,有時候東西被拿走吃掉一點,有時候卻完全沒動。這可把媽媽急壞了,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。

在這種僵持的局面下,小凡的媽媽開始反思:孩子到底在跟誰較勁呢?她突然意識到,小凡的反抗可能是因為對爸爸的不滿。爸爸當初的承諾沒兌現(xiàn),不僅影響了小凡的學業(yè),還在他到新學校后遇到困難時,沒有給予支持,反而指責他嬌氣,說別的孩子都能適應(yīng),為什么他就不行。這種指責無疑加劇了小凡的抵觸情緒,讓他覺得自己被誤解,被忽視。

我問小凡的媽媽,要是換作是你,你會不會對父親生氣?她毫不猶豫地說:“肯定生氣!”那怎么才能讓小凡心中的這股氣消散,讓他重新找回內(nèi)心的平衡呢?答案其實很簡單:爸爸需要向他道歉。小凡的媽媽也覺得,爸爸欠孩子一個道歉??梢婚_始,爸爸堅決不愿意邁出這一步。他認為,孩子不去上學,就是怕吃苦,所以故意找理由;二是孩子不能被慣著,否則將來會越來越不聽話。他堅持自己小時候就是被這樣教育的,也沒啥問題。在他看來,孩子這么大了,就敢跟自己較勁,要是再大一點,那還得了?可小凡展現(xiàn)出了驚人的“戰(zhàn)略定力”,一個月不出門的堅持,最終讓爸爸頂不住了。

爸爸最終寫了一封信,從門縫里塞進了小凡的房間。媽媽說,孩子看完信后,雖然沒有立刻開門,但第二天早上,他就像什么都沒發(fā)生一樣,主動出來和大家一起吃飯了。他還很隨意地提到,打算回學??纯?,讓家里幫他準備一些衣服等物品。那爸爸在信里到底寫了什么呢?其實,爸爸在信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。他意識到,一開始,當孩子還在努力學習時,自己應(yīng)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,讓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,而不是通過顯示自己的人脈和能力來否定孩子的努力。當事情沒辦成,影響了孩子的學業(yè)時,自己沒有及時向孩子道歉;當孩子在新學校遇到困難時,自己也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,去幫助孩子分析困難,迎接新的挑戰(zhàn),反而一味地指責孩子。這些行為無疑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,最終導致了孩子的反抗。

其實啊,像小凡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。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小,不懂事,犯了錯就應(yīng)該批評,甚至有時候還會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責怪孩子??赡銈冇袥]有想過,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,他們也會有委屈和不滿。當家長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主動向孩子道歉時,孩子心中的那道坎兒就可能被跨越,親子關(guān)系也能夠重新回到正軌。

再看看小青的經(jīng)歷。小青爸爸的道歉發(fā)生在小青休學一個月之后。其實在這之前,爸爸每次出現(xiàn)在小青面前,都帶著討好的神情,可小青卻總是冷著臉,和爸爸保持著很遠的距離,就好像爸爸是一個會傷人的危險物品,他必須躲得遠遠的才能保護自己。爸爸坦言,跟孩子道歉這件事,真的讓他難以啟齒。在他從小接受的教育里,家長總是高高在上,向孩子道歉,他心里這道坎兒過不去,臉上也覺得掛不住。為了能順利道歉,他還讓孩子媽媽先去“打圓場”。媽媽先跟小青說:“你爸爸這幾天總覺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對,就想當面給你道個歉。”得到小青許可后,爸爸才鄭重其事地和小青進行了一次正式道歉。爸爸誠懇地告訴小青,在孩子學業(yè)的重大問題上,自己沒征求他的意見,就擅自安排他去外地學校上學,還總提花了多少錢、托了多少關(guān)系,給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。當孩子向自己求助時,自己不僅不耐煩,還沒給予應(yīng)有的支持。爸爸懊悔地說:“這些都是我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做得特別不對的地方?!卑职诌€表示,當他設(shè)身處地站在小青的角度思考時,才驚覺自己所謂的“為孩子好”,很多時候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,從來沒真正考慮過孩子遇到的困難和承受的痛苦。他對小青說:“就看在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的份上,原諒我這個新手,以后我會學著怎么更好地當爸爸,你也可以把你希望我怎么做,都告訴我們?!?神奇的是,從爸爸道歉之后,小青的狀態(tài)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好轉(zhuǎn)起來。

心理學里有個“情感賬戶”理論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每一次忽視都是賬戶透支,每一次道歉都是存款注入。當賬戶赤字達到臨界點,關(guān)系就會陷入“情感破產(chǎn)”。而父親的道歉,正是讓賬戶重新運轉(zhuǎn)的關(guān)鍵。

上面的案例,給我們很多啟示。當孩子被突然拋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環(huán)境,又得不到情感支持時,他們的心理資源就像被抽干的蓄水池。這種情況下,孩子的反抗其實是一種生存策略。他們用看似極端的方式,向世界宣告:“我的感受很重要!”就像心理學中的“超限效應(yīng)”,當刺激過多、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,反而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。

小凡父親的那封道歉信,本質(zhì)上是重建心理契約的過程。他承認了自己的越界行為,歸還了屬于孩子的選擇權(quán),這正是打破“權(quán)力斗爭”的關(guān)鍵。

那怎么才能讓道歉真正起到作用呢?根據(jù)咨詢經(jīng)驗,我總結(jié)出家長道歉的“三步魔法”:

第一步,情境還原。就是要具體描述事件經(jīng)過,不能含糊其辭。比如:“上次你說不想轉(zhuǎn)學,我卻堅持讓你去外地讀書。”

第二步,感受共鳴。就是要用“我猜想你當時可能……”這樣的句式表達理解。比如:“我猜想你當時一定覺得很無助,甚至有些被背叛的感覺?!?/p>

第三步,行為承諾。就是要給出具體的改進措施。比如:“以后遇到重要決定,我會提前和你商量,尊重你的意見。”

這種結(jié)構(gòu)化的道歉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它符合心理學中的“情緒ABC理論”:A(事件)→ B(信念)→ C(情緒)。通過改變家長對事件的解讀方式,進而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(yīng)。

很多家長可能覺得,道歉是軟弱的表現(xiàn),其實恰恰相反。道歉是一種勇氣和智慧的體現(xiàn)。它不僅能幫助孩子釋放內(nèi)心的委屈,還能重新建立起對家長的信任,讓親子關(guān)系更加和諧。

當家長說出“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”時,其實是在傳遞兩個重要信息:一是成長型思維,父母也在學習如何更好地愛孩子;二是平等關(guān)系,我們是共同成長的伙伴,而非上下級。這種認知轉(zhuǎn)變,往往能成為親子關(guān)系升級的契機。

寫在最后:道歉不是終點,而是新關(guān)系的起點。在咨詢室的落地窗前,我見證過太多這樣的時刻:父母顫抖著說出“對不起”,孩子眼中的冰川開始融化。那些曾經(jīng)劍拔弩張的場面,最終都化作相擁而泣的溫暖。

作為心理咨詢師,我想對所有父母說:當你準備好放下“父母權(quán)威”的鎧甲,用真實的自我與孩子對話時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道歉不是認輸,而是贏得孩子心靈的入場券。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心理老師,他們用獨特的方式提醒我們:最好的教育,是和孩子一起成長。而那句遲到的“對不起”,正是打開成長之門的金鑰匙。

版權(quán)與免責:以上作品(包括文、圖、音視頻)版權(quán)歸發(fā)布者【韓明麗】所有。本App為發(fā)布者提供信息發(fā)布平臺服務(wù),不代表經(jīng)觀的觀點和構(gòu)成投資等建議

熱新聞

電子刊物

點擊進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