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消費升級與文化自信交織的新消費時代,Nibbo精品巧克力以"地域風味+文化表達"戰(zhàn)略開辟精品巧克力賽道。
2025年3月30日-4月2日, Foodaily全球食品飲料創(chuàng)新博覽會暨每日新潮食品節(jié)(簡稱Foodaily創(chuàng)博會)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辦。Foodaily創(chuàng)博會上,Nibbo精品巧克力創(chuàng)始人余帆解析了其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與模式變革實現(xiàn)逆勢增長的底層邏輯。
以下為訪談實錄:
問:Nibboj精品巧克力是如何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越來越高的需求的?
余帆:我們在創(chuàng)立品牌的時候(2019年前后),其實想法是很樸素的,我們希望做好吃一點的巧克力,品質更高一些的。因為當時我在澳洲做調研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,明明有資源能做出好東西,但國內市場卻看不到。那現(xiàn)在看來,我們的受眾是那群向往美好生活、追求品質的人。品牌從最初填補市場空白的小品類,到現(xiàn)在傳遞「你值得更好的巧克力」的理念,本質上都是在回應大家對高端生活的精神需求。
問:目前市場對精品巧克力這個細分品類的認知度并不高,如何突破消費者對精品巧克力的認知壁壘?
余帆:其實我們一直在做市場培養(yǎng)(市場教育)這件事,因為我們的品類太小眾了。這個東西本身歷史就不長,最早是海外華人和留學生群體從國外認知并帶回來的,國內市場根本沒人知道。就像是當年推精品咖啡一樣,整個品類的認知都需要從零開始培養(yǎng)。
現(xiàn)在中國巧克力市場基本被海外巨頭壟斷,但他們做的都是大眾產品線,我相信他們有關注到,但可能看不上這個太小的精細分領域。因為中國精品巧克力我們做得早,我們會不自覺的將自己帶入所謂“先行者”的角色,在推廣上面對大眾的認知不足甚至誤解,就只能硬著頭皮上,例如自己做內容講產品邏輯、開線下店給人試吃、辦品鑒會還有跑展會宣傳等等。雖然辛苦,但必須要通過一個好的、有意義的標準,把這個市場的框架立住,這樣再進入這個市場的企業(yè)就會逐漸形成良性競爭,然后大家一起向好去發(fā)展。
目前市場對精品巧克力的認知度確實不高,但我們只能靠笨辦法:每次出新品都同步講制作的理念,線上線下反復說「這是不一樣的巧克力」,希望勤能補拙。就像我們品牌主張的「你值得更好的」,我們做的這些事本身也是在傳遞這種價值觀。
問:Nibbo 的巧克力公路旅行計劃深入到了中國多個城市采集風味靈感,這種"從產地到舌尖" 的研發(fā)模式是如何轉化成創(chuàng)新產品的?
余帆:其實我們是從兩個方向來看這件事情的,一方面是我們內部的需求,我們需要從研發(fā)端打破西方的框架,不然沒有自己的特色,在市場難以“生根”,也很難貼近消費者、向消費者表達。所以我們就要通過“走出去”解決這個問題,通過“采風”把中國地大物博的各種本土食材融入進巧克力,例如青花椒、陳皮、云南野生菌、福建茶等等放進風味融合之后,消費者會覺得親切。既保留了巧克力的基底,又能讓中國人獲得屬于「自己的味道」。
另外,我們也會將文化反向輸出震撼海外,當我們帶著藏族牦牛干酪、四川耙耙柑、小吊梨湯等多種品類的巧克力去國際展會時,外國人也會震驚,原來中國的巧克力還可以這樣做,不僅打破他們對亞洲的巧克力只有抹茶等日系風味的刻板印象,也獲得了大量的認可。
我們一直堅信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」,既讓國內消費者覺得新鮮,又讓國外看到中國文化的多樣性,我們是很開心和自豪的。
問:未來是否會探索更多中國本土化食材在海外市場的國際化表達?
余帆:我們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,其實在外國人眼中對我們(中國)是有刻板印象的。那要做到在海外市場的拓展,我認為核心思路就兩點,一種是使用外國人熟悉的元素做過渡,比如把藏族牦牛奶用類似西方的干酪的方式加入巧克力,讓他們先能做到接受,然后慢慢再推進我們的產品。另一種是我們必須保留地道的中國味,原汁原味地推(產品)出去,我們持續(xù)地向世界輸出“中國味道”,慢慢地實現(xiàn)認知,未來這些具有中國本土化風味的產品肯定能被更多人接受。畢竟做得越多,老外對中國的認知就越立體,這也是打破刻板印象的一種方式。
問:Nibbo精品巧克力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的?
余帆:我們市場擴張不能急、也沒有那么快,一邊教育消費者、一邊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,所以節(jié)奏自然是慢的。五年前我們剛開始做(精品巧克力)的時候全國只有兩三個品牌關注這個領域,現(xiàn)在已經有幾十家了,其實這個和我們的預期是差不多的。
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,每年完成一個大目標,慢一點、踏實一點,一年一年的走下去。這兩年也是在這一個個小目標的推進下,穩(wěn)定了供應鏈和產能,接下來我們會更貼近消費者,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。尤其是服務,因為產品一直是我們的強項,現(xiàn)在就想在服務上多下功夫,貼近消費者、多聽市場的反饋,跟著大家對巧克力的認知變化調整方向。這種慢節(jié)奏和慢發(fā)力,反而能讓增長更扎實。